2019年10月23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2019年第5期“山大经济学讲坛”在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第五会议室顺利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汪同三研究员应邀作“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活动由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副院长韦倩教授主持,学院相关领域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
汪同三研究员就关于三次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思考、如何理解全要素生产率、竞争中性的内涵及其中国应用等现阶段学界和社会共同关心的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三次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汪同三研究员强调,与我国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采用的“人民币不贬值”策略和应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采用的“四万亿”方案不同,在应对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内外压力源并存的情景下,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异质性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更高的现实情况,我国不适合继续采取同向顺势的应对方法,而应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审慎调整以最小化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与损耗。对于具体政策,汪同三研究员认为减税退费是目前最直接高效、作用空间充裕、接轨国际导向的政策之一,但该政策的时效性和规模确定问题也需要尽早明确;此外平衡政府收支中的地方债务必须充分关注。通过对三次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经验梳理,汪同三研究员指出,牢记历史教训、防止负面作用、优化政策合力、加强对外开放、付出更大努力应是本次经济下行压力科学应对过程中遵循的基本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汪同三研究员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谈起,旁征博引的详细介绍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与应用。汪同三研究员从马克思对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谈起,阐明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否定萨伊的分配原则,而并未否定资本、土地和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在传统的包含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经济学模型中,索洛探索了除二者之外其他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即“索洛剩余”,这是首次明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具体化。马歇尔 强调了资本家的贡献;Klem生产函数加入了能源和材料要素并开创了协同作用分析的先河;熊彼特强调的依托已有基础的创新成为解释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原因;泰勒的管理学和新旧制度经济学派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也不断为全要素生产率注入新的要素活力。汪同三研究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原理有着不断递进但内核统一的描述和事件。现阶段必须补足市场投入要素短板,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中不断努力。
“竞争中性”这一原则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汪同三研究员指出,竞争中性的概念中包含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从商品开放、投资开放、外商开放、知识产权开放逐步走入“国际准则开放”这一重要领域,对于“竞争中性”的科学理解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汪同三教授通过对我国为加入WTO进行五天工作制调整和2012年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我国同意“稳步提升中国国有企业上缴红利比例”两个典型案例的生动讲述,点明了竞争中性原则对外应体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关系上,对内应体现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上。市场交易公平展现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环节的各个方面,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商共建共享”愿景即是对竞争中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在我国不断融入世界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的关键时期,对于竞争中性原则的更好使用和防范将为我国开放事业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汪同三教授的报告鞭辟入里、高屋建瓴,对学院师生更好把握当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更好把握研究动态提供了新的启发性视角。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期间,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任该所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并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汪同三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模型理论、方法论及其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很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